澎湖群島因氣候環境特殊,冬季面臨強風及鹽害,夏季則有旱災或水災,加上土壤屬於中鹹性,因此農民自古以來所栽種落花生,皆以維琴尼亞型大粒品種(澎湖2號、3號)為主,每年於5月份落花生落地前採收,果實直接蒸煮食用,成為家喻戶曉的白膜花生。
然而,隨著時間流逝,白膜花生逐漸出現品種混雜退化, 植株簇葉病日益嚴重,加上人口逐漸老化,農業生產面積逐年遞減。縣府農漁局有鑑於此,特委託縣農會於本月17、18兩日,分別於西嶼鄉竹灣村及湖西鄉湖西村兩鄉,辦理111年「澎湖縣農產業輔導與行銷推廣」計畫農業宣導講習,邀請現任農委會台南改良場雲林分場長楊藹華分場長、羅淑芳博士及劉敏莉博士等專家,透過雜糧及瓜類作物栽培講習會,為農友講解花生、甘藷及瓜類作物的栽培管理技巧。
楊藹華分場長在課程中對於本地在落花生留種部份要提早,種仁約在8分熟,顏色呈粉紅色時為最佳採收時,發芽率近100%。如掉落土中在收成,留到深褐色對發芽率越差。並對本地多年來自行留種後呈現種莢及種仁逐年變小之事,建議引進同維琴尼亞品種改善。羅淑芳博士建議農民栽種甘藷建康種苗,減少植株本身的病蟲害,以提高品質及產量,才有較高經濟效益。
農漁局表示,近年來因為氣候變遷,氣候及降雨量變得極端,農友所採用慣性農法,已經不太適合極端氣候下的農業環境,勢必要調整自身耕種方式來適應氣候,因此農漁局與縣農會特別將活動移至本縣白膜花生主要產區西嶼鄉竹灣村及湖西鄉湖西村舉辦,期望能夠讓在地農友瞭解專業栽培技術、合理化施肥重要性及病蟲害防治方式,以提高產量及品質。
農漁局強調,作物的收成多與寡,受到許多環境及非環境因素影響,如種子品質及保存、土壤環境及氣候等,想要在極端變遷環境下,持續產出高品質農產品,農戶勢必要持續精進自身農業知識及技術,因此邀請農業界專家學者,於17、18兩日為西嶼及湖西地區農民講習,輔導農友優化農作物生產方式,增進提昇栽培技術,進而增加農民收入,以提升澎湖縣農業競爭力。